找回密码
 网站注册
查看: 10218|回复: 0

【清朝】帝王之师丁彦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9 12: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丁彦俦,字范亭,号用佗,清代濉溪丁楼人,幼年丧父,其母郝氏守节苦教,加之聪慧过人,刻苦自励,学有所成,清道光戊子年(1828)参加乡试高中,翌年又考中进士,其才华被朝廷看中,道光帝聘其为太子奕宁(咸丰)之师。
    应该说,丁彦俦的人生之初是幸运的。在当时严格的科举制度下,一个平民子弟依靠勤奋好学,金榜题名。当过太子师,官居工部主事、户部员外郎。如果不是后来因为丁公为官太清政廉洁,遭人嫉恨排挤,加之身染陈疴也许不知官居几品了。
    离开繁华的京城,告别炙手可热的宫庭生活,对丁彦俦来说不能不是一次人生的转折。但对于饱览了朝廷横征暴敛,身受封建礼教束缚和世俗污染的一代学者,引退乡里,居野守贫,过着平民化的生活,从另一种意义说应该是一种解脱。
    丁彦俦站在汩汩流淌的濉水埠口,青缎的官袍裹在他枯干的身体上,使他显得落魄而苍老,凝滞的目光投向五月的田野,微微南风中,麦子已一片金黄。农人无闲月,五月人倍忙。麦田里到处晃动着忙碌的人影,他们正挥汗如雨地收割着,收获着一年的梦想和希望,他从那些忙碌的农人身上,看到了久违的乡野生活,而这种生活在他身居京城、曲终人散之时总是从心底之处浮现出来,那么强烈地攫住了他的整个身心,多少次他梦回故园,在山冈、在田园、在桑林,在河旁放飞心灵的翅膀,追随童年的梦想,掬一捧家乡水润一润干燥的喉咙。乡情野趣是那么固执地纠缠着他,使他挥之不去……现在他终于无声无息地回来了,像一片落叶回归到生命的土壤里,心里感到无比的踏实。丁彦俦将目光从田野里收回来,无言地面对着船夫卸下的几箱笨重的典籍和随身物品,想起辞别京城时太子奕宁挥泪送别的情景。已长大成人的太子站在就要离去的恩师面前,失声痛哭,苦苦挽留,再三请求原谅自己少小愚顽之举,见恩师去意已定,遂赠御笔一支,以志纪念。丁彦俦想起了几年前的往事。那时的太子还是个不谙世事的顽童,因受不了严师的教规,竟携众玩童恶作剧地将一盆污水置于教室门楣之上。当丁彦俦挟书推门而进时,一盆污水当头泼下,使丁彦俦形同落汤之鸡,狼狈至极,丁彦俦甩门而去,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尽管后来道光帝携子前来负荆请罪,丁彦俦婉言谢绝,赋闲于家……
    其实丁彦俦的心里早已原谅了自己的学生。“儒子可教”。后来奕宁成为一代帝王。现在,面对着哭成泪人的太子,丁彦俦心中不由得萌生出一种浓郁的依依惜别之情,他想告诉太子治国安邦的道理,他想嘱咐社稷为重君为轻,但他毕竟什么也没说。只是转过身踏上了归程。
    丁彦俦回归故里的人生岁月已屈指可数。像一盏油尽光弱的枯灯,在漫漫长夜里摇曳着微光,一日三餐无欲可求,唯一使他念念不忘的是“教育救国”的信念。为了传播知识文明的火种,在家开办了学堂重新执起了教鞭,面对着那一张张渴求知识的面孔,他焚膏继晷并常以御笔之事勉励后生,教导弟子安身立命,德行为先,孜孜苦学,报效国家……
    世事沧桑,丁彦俦和他的故事在时间的长河里已化作沧海一滴,那支御笔早已失传,只有先生的精神不死。值得告慰后人的是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并没有被遗忘,当地政府在丁彦俦的故乡雕制巨型石笔一支,置于乾隆湖教育基地门楣之上,以正教风,警策后人,也算是对先人的纪念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网站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丁氏网 ( 沪ICP备11015294号 )

GMT+8, 2024-12-22 13: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