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网站注册
查看: 5472|回复: 0

御书堂丁氏南昌源头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 10: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御书堂丁氏南昌源头初探
                           丁祖宏
御书堂丁氏家族,因为第五世出了状元丁士美,而成为明清两代两淮地区名门望族。其始祖来自江西南昌,但是属于南昌哪支丁氏呢?
始祖
御书堂家族始祖名叫丁锺。他的身份,《御书堂丁氏族谱》记载很清楚:“原籍江西省南昌府南昌县,生员。洪武初年(注:也有文中称是元末)寄居清河县,后奉旨外乡寄居者编入里簿,始籍金城乡四图六甲。”在族谱“序”等篇章里尊称他为“文学公”。
生员,习称秀才,亦称庠生(古代学校称庠)、诸生,就是明清时期经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人。考取生员,才有资格参加科举乡试。秀才指才之秀者。各地府学、州学、县学一般都只有一个,每所学校最多三五十名学生。可见生员是凤毛麟角。
“文学”一词,西汉时指学校负责人;后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类似于今天“学者”。“文学公”是对文化学者先人的敬称。
丁锺是何时考上生员?是在南昌时、还是到淮安后?还有生卒年、到淮安时年龄等,都无法考证。
但他因何到淮安,还是清楚的。族谱中关于他的《赞》中说是为“避世”。元朝末年,元军与农民起义军、起义军与起义军的战争纷乱频仍,民间称为“元季之乱”。无数百姓背井离乡,避祸求生。丁锺当是此时离开南昌的。他颠沛辗转,跋山涉水,最终来到淮安府清河县。这一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为调整人口分布、恢复社会经济,立即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明初大移民。其中除了著名的“大槐树移民”、“红巾赶散”之外,还有“江西填湖广”、“江右民系移民皖鄂”等,其中人口稀少的淮安也是移民目的地之一。丁锺的流落,契合了明初这个大举措。洪武皇帝发布了一系列圣旨,包括规定“外乡寄居者编入里簿”。于是丁锺的户口便落在了淮安清河县金城乡(今淮阴区徐溜镇金城村一带)。
始祖就是文化人,难怪御书堂丁氏家族强调“诗书继业”。丁锺有一子丁进,为庭训,即家庭教师;三世祖为鸾、凤二人。其中丁凤也成了县学生员,并为后代留下了《家训》,可见其目光远大;五世祖共有十人,竟有五人取得功名。其中除了大魁天下的丁士美之外,还有四名生员。明清两代,御书堂丁氏取得功名者有近五百人,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对于明初淮安文化的开拓,以及后来淮安的兴盛,扎根淮安的丁锺这类文化人,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啻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
寻访
2015年国庆假期,我驱车去南昌做了一次寻宗之旅。2013年12月,御书堂十九世丁迎真 (族谱上名为丁银曾)也曾去南昌寻访。我们的愿望都是寻找到御书堂家族的上源。
我按顺时针方向,围着南昌市区跑了一圈。先后走了南昌、丰城、新建三个县(区),访了六个丁氏聚居地,看了五部《丁氏族谱》。
我的第一站是南昌市区东北角的滁槎镇,属于南昌县。一条美丽的大河流过镇边,是赣江的支流,当地人称为滁河。河对岸的上游有个丁家埠村。我从镇上到村子里,问了不少人,都没找到姓丁的。人说村里以前只有几家姓丁的,现在都到城里去了。我只好失望离开。
第二站,南昌县幽兰镇,在南昌市区东南方。有上丁、下丁两个村,是一个家族的两支,都有祠堂。他们的《豫章丁氏大宗会谱》中说,始祖绩公在东汉时从浙江吴兴到南昌做官,居豫章杏花村,是最早到南昌的丁氏;后代在西晋时居幽兰。族谱中没有丁锺、丁士美的记载。
第三站,南昌县向塘镇。这里是南昌市南大门,是江西省铁路、公路的重要吞吐口,富裕发达。丁坊村在镇西,有祠堂,还有家庙。新修的族谱中也写到始祖居豫章杏花村,但名为汤铭公,东晋时从湖南醴陵到南昌任太守,这就与幽兰丁氏不同了。后代在唐朝时迁丰城。
向塘丁坊丁氏在总堂号“永发堂”下面又有几个分堂,其中有“世美堂”。这个“世美堂”与御书堂五世祖丁士美有关系吗?《丁坊丁氏族谱》中有“明状元江西巡抚丁上美公”画像,1991年版本的谱序里写道:丁上美,明朝嘉靖状元,任江西巡抚,累官吏部侍郎。这说的就是丁士美吗?本文第三部分解答。
第四站,丰城市小港镇八都村。村里的丁氏祠堂,据说是清朝建筑,有些破损了,但在乡村算是很大的建筑。里面陈放着四条龙舟,每条足有二十米长。让人感觉到这里曾经的气派。以前每年都有龙舟赛;近三十年来很多传统文化、乡风民俗消逝,龙舟也只能沉睡在此。这个祠堂十多年来基本不用了。祭祖等活动,八都村丁氏都到丰城沙湖的丁氏祠堂了。
因为他们是丰城沙湖的分支。宋朝时兄弟三人,其中二人迁到丰城沙湖,一人迁到南昌县向塘丁坊。丰城沙湖后来又有人迁到丰城小港镇八都村。丰城市沙湖、丰城市小港镇八都村、南昌县向塘镇丁坊这三地丁氏是同一脉。
第五站,丰城市区沙湖(现剑南街道,有丁家社区)。沙湖,为丰城一景,宋代便是文人官宦游宴讲学盛地,而今是沙湖公园。湖边不远,丁氏新建的祠堂高大敞亮,既古朴又辉煌,跟周边建筑相比显得特别亮眼,可见丁氏家族强盛。家族大大小小事情都在这里操办,还是族人每天休闲场所。
丰城《沙湖丁氏族谱》比较完备,小港镇八都村、向塘镇丁坊村的丁氏族谱都是根据《沙湖丁氏族谱》续修的。沙湖和小港的丁氏族谱中都没有丁锺、丁士美的信息。其中“功德录”、“历代名流”中记载了他们历代名流先人,但没有提到丁士美。
我最后去的是位于南昌市区西面的新建区流湖镇丁家堂(也称丁塘)。新建刚刚改县为区。据说流湖是南昌市丁氏人口最多的地方,有几个丁氏村,包括上丁、下丁。这里同丰城市小港镇八都村一样,还有很多老房子,砖木结构,约有百年历史,很多破损严重。这里的族谱叫《五溪丁氏族谱》。其始祖是湖南醴陵人,唐宋之间五代十国时的将军。六世祖来到豫章槲冈(今南昌市新建区流湖镇丁塘)。有人说御书堂丁锺是从这里走出的,真是这样吗?本文第三部分解答。
南昌幽兰、丰城沙湖(及向塘)、新建五溪,这三支丁氏有不同的始祖,始祖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看做三个氏族(大家族)。
跑到的六个地方,有些共同点:风景环境都不错;除了滁槎,都有堂号、有族谱、有祠堂、甚至有家庙,有祭祖等活动。可见南昌普遍注重家族文化,家族观念和凝聚力很强,传统文化传承较好,值得御书堂丁氏及其他很多家族学习。
辨析
关于南昌县向塘镇《丁坊丁氏族谱》所记“丁上美”,就是御书堂五世祖丁士美吗?御书堂丁氏的上源是向塘丁坊吗?
我认为不能确认。1、历史上没有状元叫丁上美;2、丁士美一直在皇城做官,没做过江西巡抚之类的地方官;3、“丁上美”画像同《御书堂丁氏族谱》中丁士美画像差别很大。《御书堂丁氏族谱》中丁士美画像是从老谱传下来的,显然可信。而丁坊人说他们谱中的画像是1991年修谱时从别处看着服饰比较像,就拿来用的;4、《丁坊丁氏族谱》曾多次续修,上面一次是1917年;另有丰城沙湖的上谱。以前的谱序等资料里记载了不少杰出先人,但都没有提到“丁上美”。1991年版本的族谱才提到,并加进画像。而在世系里并没有“丁上美”及其前辈的名字,这等于没有生根。
丁坊人说族谱里加进“丁上美”,就是根据传闻。这样把不确切的信息加到族谱里,有附会之嫌。
另外向塘丁坊丁氏在总堂号“永发堂”下面分上房、下房,上房有四个支房,下房有“世德堂”、“世美堂”两个堂号。这两个堂号是明朝时根据兄弟二人而分设的。“世美堂”与丁士美也没有关系,并非因为丁士美才叫“世美堂”的。
2013年12月丁迎真寻访了南昌县幽兰镇、向塘镇丁坊、新建县流湖镇三地,并带回了三地的丁氏族谱。2014年,有热心人据此写了一篇文章《“御书堂”淮阴丁氏上源世系溯源》,并发到网上。作者从流湖镇《五溪丁氏族谱》中查找跟“丁鍾”一样有“釒”字旁的名字,看到“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网站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丁氏网 ( 沪ICP备11015294号 )

GMT+8, 2024-12-22 10: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