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堂·淮阴丁集《五修丁氏族谱》序二 盖闻三代以前,女有姓而男有氏。姓始图腾,氏以封地官职等因而得。三代之际父亲氏族社会始固:夏代传子,周公制治。礼教兴焉,姓氏渐变为一。而后族谱于上层社会亦应运而生,延及隋唐,国家珍而藏之。谱牒之学大兴,迨至明清,修谱之风尤甚。且谱学名家——朱次琦出焉!族谱又称宗谱,与家谱、家乘,其义一也。而有别于房谱,乃编撰一宗之世家,以辨尊卑长幼,精录族贤之风范,以昭示后人。厘定起名排辈,以避孙犯祖讳。以后渐约定俗成: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以防缺杜遗,世泽永长,此其大要也!谱之为道:务实而言之,观人口之繁衍,探众寡之因基,可补方志之不足,可供修史之素材;务虚而言之:明尊卑,别长幼,绍祖德,倡孝悌。导之以方,亲族睦邻。忠厚之风养成,报国之举大兴,故有识之士,有见之族,莫不以修谱为事焉。 丁氏者,源出周初,齐之后裔也。姜太公长子丁公吕伋,其子孙因以丁为氏焉,瓜瓞绵绵,支分各地,远不可考矣。淮阴丁氏,原籍江西南昌,明洪武初年远祖文学公讳锺始迁江苏淮北,历经明、清、民国,以迄于今,六百有余年矣!子孙日昌,代出贤俊,早成望族,有家乘,安明世系?何振家声?故御书堂丁氏宗谱:首成于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再修于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三修于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四修于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年),五修稿甫成,适日寇入侵,谱稿毁于战火,未能付梓。故1995年乙亥稿仍属五修。 窃闻:树必有根,根深而枝叶茂;水必有源,源远而流泽长。淮阴丁氏,根于西周齐之姜太公,本支从江西南昌迁来,可谓源远而流泽长矣!代出贤俊声美地方。其间有五世祖文恪公者,据近人史学家张煦侯著《淮阴风土记》载:“状元名士美,字邦彦,以明嘉靖三十八年乙未(1559年)大魁天下,官吏部左侍郎,卒谥文恪,彼能进切直言,不娶势要之女,史家称其为谨笃君子……”县志710页载:“生而沉厚有量,聪敏好学,学贯经史。所作策论,对沉清吏治,改革弊端,作了详审的分析论证,颇得时人称道。生性纯厚耿直,不依附权贵,不畏惧豪强,为官清正,忧国忧民,颇有政绩,深得皇帝赏识。对皇帝经常规劝,反复开导,皇帝亦渐能容纳,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神宗御书“责难陈善”赐之。此丁氏列祖之明珠!后人之楷模也! 四修宗谱成于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距今五修1995年乙亥,已百有三年矣!中间必有断层,采访登记,归宗世系,良非易事。而今丁氏贤俊,不畏艰巨,组织人员,费时三年,耗资万元,纂成五谱,造福子孙,裨益社会,且安祖先在天之灵。其心怀也感人,其精神也堪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方知爱国,幼幼才能保家。古有明训:同姓为婚,其生不蕃,今有国策,晚育优生。此皆亲所亲,爱所爱,固国本而强种族也!丁氏大族也!新谱成后,必能睦邻和宗,止近亲之婚,成爱国爱家之志,诚盛事也! 丁氏五修之宗谱,由十七世孙承树任总监,十八世孙傅高任修谱委员会主任,十七世孙承炎任总编,十七世孙承教、承宇任校对。而丁氏族大人多,居地广远,遗缺在所难免,且前有断层,补遗之事将完璧于六修之传人矣。 丁氏五修之宗谱,大功告成即将付梓,托吾侪作序,余等揣才疏笔拙,不禁汗颜,然却之不恭,权撰斯文以承之,并附贺诗一律: 续修宗谱仗时贤,无畏无私德两全。岂惧蚊咬抒卓识,不闻犬吠撰草篇。 钟情宗社挥余热,造福儿孙忘暮年。应贺辟公完玉牒,霞光灿烂化流言。
公元一九九五年七月同邻 朱嗣亚 何家驹 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