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网站注册
查看: 7128|回复: 0

安徽来安“丁士美祖墓”之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5 16: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徽来安“丁士美祖墓”之谜
                                                                丁祖宏

    很偶然,看到网上一个帖子,说安徽省来安县有“丁士美祖墓”。作为丁世美第十三代孙,我一是惊讶,二是疑惑——那里怎么会有“丁士美祖墓”呢?
    丁士美(1521——1577),明朝嘉靖38年状元,三朝元老,两代帝师,历任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曾纂修国史、实录,并主持重录《永乐大典》。卒后御赠礼部尚书。
    据我家族《御书堂丁氏族谱》记载:始祖至第四世的七位先祖都葬在一个地方——明朝时清河县治所在,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丁士美是我家族第五世祖,他与其父母的墓在明朝时淮安府治暨山阳县治,今淮安市淮安区城东三里塘。也就是说,丁士美前四世先祖都葬在江苏淮安,那么来安县的“丁士美祖墓”是怎么回事呢?
    我通过网络和电话,多次向来安县几位相关人士了解情况。他们告诉我:“丁士美祖墓”所在地杨郢乡还有丁氏后代,但不姓丁,而姓王。因为丁士美晚年犯了罪,其后代便不敢姓丁,而改姓王,只有死后才能在墓碑上恢复性丁。这叫“死丁活王”。
    这更令我惊奇了!史书及《御书堂丁氏族谱》都记载:因父丧,丁士美回乡守孝,哀毁过度而卒。万历帝闻讯,赠“礼部尚书”,谥“文恪”,赐祭葬。哪里来的“犯罪”呢?所谓“死丁活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014年元旦,在我召集下,江苏淮安、南京及广东深圳的丁氏宗亲一行数人,来到安徽省来安县杨郢乡宝山村王郢组,进行实地考察。
    杨郢乡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的西北部,北连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知名风景区铁山寺。这里是丘陵山区,山势连绵起伏,远看层层叠叠。比起平原,让人感受到多变的韵律之美。山上有很多风力发电机——湛蓝的天空下,黄色的冬草、褐色的土地、墨色的松树之上,那些白衣侠客似走似飞。走近,才发现他们都很高大威猛。山间的屯仓水库,在阳光下远远地闪动着白光;而在地图上,他像头朝南、尾朝北的祥龙,正在腾跃。想象这里的春夏秋,一定色彩斑斓美丽异常!难怪,杨郢乡是来安县的旅游之乡、摄影基地。
    我们走进王郢组非常开阔而有起伏的农田。其间有几座墓——与其说是墓,不如说是两块地之间的分隔,因为他们大多已颓圯得没了什么高度。稀落的荆条和枯黄的杂草成为他们的标识。当地人说:这里就是“丁士美祖墓”。原先这方圆几百米以内有很多墓,很多是丁氏族人墓。
    清朝道光年间的《来安县志》“卷二”中有这样两句记载:丁士美祖墓,县北四十里哈家洼。碑石刻:“嘉靖己未状元及第孙士美立”。
    我问当地人:这里是不是哈家洼?他们说没听说过这个地名。但这里在县城北面超过四十里。“嘉靖己未状元及第孙士美立”的石碑,他们没听说过,也没见过。
    我想,《来安县志》所记如果属实,这里应是丁士美祖父或其祖父之前先辈的墓地。或许是一个先辈,或许有几个先辈。从丁氏世居之地淮阴丁集镇或码头镇至来安杨郢乡,距离近二百公里,不算太远,丁士美的先辈有可能到这里。而丁士美得状元及第后,来到这里祭扫祖墓,也是情理之中。《御书堂丁氏族谱》中有祖墓图显示:淮阴码头镇的丁氏祖茔地,是一个墓园,有围墙、石坊、石狮、石虎、华表等。这说明:码头的丁氏祖茔地可能不是原始祖茔地。因为在丁士美前,丁氏并非显贵,不可能享受此规格墓葬。是丁士美及第后,将散葬在几处的祖先墓迁到了当时的县城边,并建起墓园。那么其中,就可能有从来安县迁走的先辈墓。但是这个推测是以《来安县志》所记属实为前提的。
    2012年网友拍的来安“丁士美祖墓”照片中有两块石碑,我们去时那块近一人高的石碑也不见了,当地人说是2013年被人挖走了。我们看到了另一块比较矮小的石碑,也是那里唯一留存的石碑。石碑露出地面只有一小部分。我们用锹挖到石碑底座深度,露出了所有字迹。最上面横排四字:丁氏祖茔;下面竖排三行字:右侧无法看清;中间依稀是“╳╳祖丁七公╳╳╳之位” ,开头两字似乎是“故曾”;左侧是“万历四十四年九月二十七日碑记” 。
    万历四十四年即1616年,是丁士美去世后三十九年。如果石碑中间一行开头两字确是“故曾”两字,即“故曾祖丁七公”,那这座墓的主人“丁七公”便是立碑者的曾祖,此碑不是墓主人下葬时立的,而是其重孙后立的。墓主人在世早于丁士美。但是《御书堂丁氏族谱》中记载的始祖至四代祖,没有叫“丁七”的,也没有排行第七的,故而墓主人不是丁士美直系先辈此石碑证明此处确为丁氏某一家族祖先墓地,但不能证明是“丁士美祖墓”。
    当地干部叫来了丁氏后人王学文、王金鑫父子俩。他们说此地的丁氏只有他们一家。此地以前有很多丁氏坟墓,可能丁氏曾经在这里兴旺过,可能迁走过一些人。但王学文说此前他家许多代大多是单传,他父亲也只有他这独子,自己这代生了两个儿子。他们只知道祖辈传下来说是从“淮北丁山嘴”迁到这里的,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迁来的。他们没有族谱,起名字没有辈分用字,跟外地丁氏没有联系,也不知道“淮北丁山嘴”确切在哪里。
    至于“死丁活王”的原因,他们讲起祖辈的传说:丁士美晚年有一次在皇宫陪娘娘下棋,棋子掉地上了,他俯身去捡,无意中摸到了娘娘的脚,他大惊失色,认为那是冒犯皇上罪该万死,便慌忙逃回到老家,然后吞金而亡。死前嘱咐后代改姓王,死后才能姓丁,免得朝廷问罪。
    这个“风吹棋子落,误摸娘娘脚”的传说,我们也曾听说过。一搜索,发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好几位,包括:后晋开国皇帝石敬塘,明初内阁首辅 、《 永乐大典 》总纂修解缙,明朝万历年间官员戚杰,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满朝荐,明末清初官员陈名夏,清末将军齐慎……也就是说都传说他们无意或有意摸过娘娘脚。那么把这个故事按在丁士美头上,实在不靠谱。我以为完全是以讹传讹嫁接到丁士美头上的。尤其是那个戚杰,与丁士美同时代,比丁士美晚去世四年;同在吏部,为丁士美下属;可算同乡,戚杰老家是泗州(即今盱眙、明光一带),与丁士美老家很近,更紧临来安。传说戚杰是误摸娘娘脚后坠金自杀。从前来安地处深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开通了出山公路,沟通外界的宝山村王郢桥是1989年才建成,可见交通与通讯多么闭塞,那么传说过程中张冠李戴是完全可能的。倘若丁士美确实犯罪,那淮安丁氏才更该改姓了,但淮安丁氏无人改姓。所以可以推断:丁士美“误摸娘娘脚”是误传。
    更重要的是相关史料都记载,丁士美是在老家丁忧时病故(包括《明实录》、《淮安府志》、《清河县志》、《丁氏族谱》等)。1575年,明万历乙亥年6月,丁士美父亲丁儒去世。因为丁儒晚年生活在淮安府城里,所以朝廷特准把他葬在淮安城东三里塘。按旧规,子女要回家丁忧三年,丁士美便赶回老家操持丧葬并守孝。但1577年,因过度忧劳,丁士美病倒了。病重时他还给弟弟写了份遗书,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包括回乡丁忧。8月初一中午他不幸逝世,年57岁。万历皇帝闻讯,赠“礼部尚书”,谥文恪,赐祭葬,并准许葬在其父母墓的旁边。两座墓占地共六亩。为丁士美及其父母去世而御批的四份圣旨被刻成碑立在墓前。两条墓道旁立有许多石坊、石人、石兽等。此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挖淮河入海水道时被毁。而今淮安城东老人们都还记得丁士美墓的情况。
    另外《明史》等史料都对丁士美赞誉有加,如“淹贯经史,正直忠厚,朝野共钦”。万历帝于1574年御赐其“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表彰他为官为人的高风亮节。
    这些都证明丁士美绝无“误摸娘娘脚”之事。
    关于来安县“丁士美祖墓”,仅有县志里两句文字,以及杨郢乡民间传说,县志所记石碑并无踪影,来安县没有其它任何记载、实物等来证明。到底跟丁士美有无关系?“哈家洼”是否现在的王郢?王郢组王家人到底是不是丁氏族人?为什么几百年下来这个家族仅有一家人?为什么只有这一家人“死丁活王”?等等问题都还是谜,需要相关方面深入考证。
    不过,不论从发掘地方文化、研究人文历史的角度,还是说以文化带动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王郢组已超过四百年的“丁氏祖茔”,就来安县而言,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值得来安县及其他相关方面的重视。

                                                          2014年元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网站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丁氏网 ( 沪ICP备11015294号 )

GMT+8, 2024-12-22 00: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