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网站注册
查看: 7942|回复: 0

【双桂堂】江苏常州双桂堂丁氏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31 11: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苏常州双桂堂丁氏简介
丁姓是常州第22位大姓,目前常州有丁姓人口2.3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17%。当代全国有丁姓人口504万,占总人口的0.42%,排列第42位。当代丁姓遍及全国,尤以江苏浙江福建等省最有影响。
丁姓主源有三:一源于古丁国,《郡国志》载:“商时丁侯叛,武丁讨之。”古丁国被周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二战国时齐太公吕望之三子封为丁公,其子孙以丁为姓。三外族、外姓改丁姓,如三国时孙权孙匡犯军法,令其族改丁姓;明代以后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本无姓,译音中多丁字,其子孙汉化为丁姓。
丁姓是常州历史上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早在三国时就有丁姓居住。据常州现存的最早的宗谱之一《毗陵丁氏宗谱》(双桂堂藏版)记载,该族一世祖丁矩,字元度,唐代昭宗朝(889—904)官司农,由济阳(今属山东)始迁常州,据顾光照撰《重修丁氏宗谱序》中说,“唐代元度公游学江南,羡本邑风俗淳良,遂卜居于依仁东乡长巷里,世代居焉。迄今已四十余世,自唐及宋、元、明,代有闻人。其间若宗臣、宝臣,若骘者,其政绩行谊,先后为庐陵(欧阳修)、眉山(苏轼)诸名公所交荐,载在府县志明征焉。”经查,丁矩生于唐大中十三年(859),50岁后弃官游学江南,因喜常州风俗淳良,遂卜居于依仁东乡修善寺长巷里,即今新北区新桥镇马鞍村长巷。修善寺为常州古寺之一,建于隋代,今遗址尚存。丁矩卒于天成二年(927),寿69岁,开山葬于丁墅桥南侧(今属小新桥镇史墅村)。
常州历史上丁姓名人几乎都出自该族。该族丁氏堂名“双桂”,源于丁矩第七世孙丁宗臣丁宝臣宋景六年(1034)同榜高中进士。丁氏兄弟居于郡城“来贤坊”,郡守宋蟾因两兄弟同登甲科,取“蟾宫折桂”之意,将来贤坊更名为双桂坊。即今城区双桂坊地名之由来。丁氏兄弟与同朝为官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大臣交谊很深,因此丁宝臣(终官尚书)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去世后,由欧阳修为他撰写了墓表、祭文,由王安石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常州籍人士由欧阳修、王安石撰写墓表、祭文的,恐再无他人。欧阳修、苏东坡与丁氏多有诗文酬答,而丁宗臣之子丁骘(官太常博士)之女,嫁给苏轼侄孙苏彭,丁骘有《得甥酬苏东坡》诗。此族丁氏后人中考上进士、举人有上百名之多。其中有许多人入仕为官卓有政绩,或在文学、金石书画上享誉后世。较著名者有丁宗旦、丁瀣、丁、丁元宾、丁彬、丁祉、丁逢、丁容、丁辛等。
由于“双桂堂丁氏”自唐代即居常州,“历今已久,其瓜瓞繁衍,秀者业诗书,簪缨累世;朴者安耕凿,忠厚传家。居城居乡,皆可胜纪”。一世祖丁矩生三子,长子丁榕、三子丁颐迁居他地,后派未详。次子丁生二子,长子逢时居常州,次子逢吉居开封。至第十二世后,丁氏子孙别为长巷、常郡、董村、寺西、史墅、鲍庄六派。
1000多年来,后世子孙中不少人因官、因商、或谋生、或战乱外迁他乡,后裔无考。而居于常州城乡者,十分重视纂修谱牒,千余年来从未间断,因此得以寻查丁氏后人世系演变及迁居概貌。现列此族丁姓后人自唐至清末迁居地名如下,以便丁氏后裔寻根或有所据。其中居于常州城内(郡城支)的双桂坊支族人,在宋元鼎革之际,因常州抗元作战惨烈,城破后大部分人被元兵所屠,仅有少量丁姓子孙避祸于乡间,后定居于东门观子巷。后世中有迁居娑罗巷、西直街、西瀛里、太平桥、雪葭巷、丁家园、北直街等地。《毗陵丁氏宗谱》32卷丁良鼎主修双桂堂木活本居于乡间丁氏祖地长巷里支,人丁兴旺,后世分迁为:东长巷支、兴巷支、沙河支、西庄村支、元宰村支、西小湖支(江阴境)、汤家桥支、西唐家村支、蒲墩支、万绥渡船头支、罗巷里支、於家塘支、丁墅桥支、三头桥董家村支、蛮塘村支、夏家塘支、王下村支、筱家塘支、北丁家村支、野田村支、吴家村支、射兰湾支、丁家庄支、丁家湾支、朱河湾支、吴松村支、四堡村支、花家桥支(江阴境)、三庄巷支、大顾村支、北新桥支、王家巷支、毛河沿支、刘家巷支、西杏村支、洪地支、老古桥支、杜家村支、叶家桥支、横山殳家桥支、寨桥大墙门支、陈墅园支、鸣凰北洋桥支、沙河头李家村支等。丁氏董村派始祖为丁矩第十六世孙寿阳公,号太初,世居长巷。《寿阳公传》载:“尝应茂才举至京师,见事不可为,遂弗仕归乡”。南宋德年间(1275—1277),元兵将攻常州,有族人提议入城避难,而寿阳曰:“小乱入城廓,大乱入山林,此何时也而避于城耶,遂举家奔走天涯,潜匿于三山丛泽间。迨兵息因桑梓墟,遂卜居于芳茂山之南麓曰董村者,是为董村之祖。”其地即今武进新安董村。《毗陵丁氏宗谱》首页及序丁寿阳生于宋淳五年(1245),卒于元仁宗延五年(1318),享年74岁,生三子,后世主要分迁地为:萧田支、城东凤观里支、省庄支、溪北官渎河支、新河支、连江桥支、西荒田支、谈墅支、曹沟桥支、东姚支、西姚支、西丁支、八房村支、水墩上支(江阴境)、蔡经镇支(江阴境)、姚泾岸支、沈家湾支、夏溪支、峭歧镇支(江阴境)、孔家浜支等。鲍庄派始祖为第十八世孙丁衮率五子江、淮、河、汉、海在元初同迁鲍庄,其地在今武进郑陆镇与江阴璜士镇交界处,今名鲍庄村、后鲍庄村、丁家头村。今郑陆、青龙、三河口等地丁姓大部分系此族丁氏之后。史墅派始迁祖丁盈(丁衮胞弟),携二子丁泗、丁达迁居史墅(今新北区新桥镇史墅村)。后世分支有:史墅镇支、石柱头支、家塘支、大丁家村支、黄泥湾支、叶家塘支、孟河西丁家塘支、棒杵村支、安家舍支、潘墅野田村支、叶家码头陈巷支、牛桥头支、葛巷丁家塘支、东顾村支、青墩毛家塘支等。
常州“双桂堂丁氏”后世中有三支在宋元两朝迁居无锡,后世衍为无锡丁姓大族,现存的无锡丁姓宗谱,其堂名大多为“双桂”。据《锡山双桂堂丁氏宗谱》载,清末民初大学者丁福保(无锡人)即出自该族。
此外,另有多支迁入常州的丁姓。据《武进丁氏宗谱》(儒林堂藏版)记载,该族一世祖丁文震,原居乌程(湖州)裘庄,于明洪武初迁居武进丰南乡后?,即今崔桥前丰村后圻头村,今居于崔桥、横林、丁堰一带丁姓大部为该族后裔。有一支名为“荆溪衍庆堂丁氏”,先世居宜兴荆溪大树头,后世有族人在明天启年间迁居常州荆溪村、乌衣浜、陶沙巷等地。
常州丁姓的先世家训中,非常重视勤俭两字,家训中有“祖宗家业自勤俭中来”这一条。《毗陵丁氏宗谱》卷四《丁元彬传》云:“初甚艰于赀,槛宇不蔽风日,公长于心计,以勤俭渐致充裕。”其子丁士嵘同样能以勤俭朴实为本,在他的操持下,“家日益饶,几及素封”。历史上丁氏家族在常州是一个富裕的家族,这与丁氏先世勤俭祖训是有关系的。
历史上常州丁姓,名人不断:宋代丁宝臣(1010—1067),与兄宗臣同登进士,俱有文名,担任过多处地方官,累官秘阁校理,在任除弊兴利,极有贤誉,宋帝“英宗每论人物,必称之”。与欧阳修交往甚密,结为挚友;丁骘,字公点,宗臣之予,嘉进士,权奸李定欲宠为其属,以疾力辞。后苏轼、曾巩孔文仲等大臣相交推荐,司马光为相时,赞曰“真自重士”,官太常博士、处州知府、右正言等,对经学甚有研究,尤长于《易》、《春秋》,为文自成一家。丁逢,南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时金主遣其婿乌林答天赐来贺宋帝寿辰,悖贵骄横,藐视宋室,丁逢上书“乞借尚方剑,亲自斩之,孝宗嘉其才气可尚”,授国子监书库官,累迁知安丰盱眙二军,皆有政绩,改授川秦茶马司,凡供账公费悉屏去,人服其廉。丁履恒(1770—1832),道光时官肥城知县,研经世之略,与农桑、水利、钱法、盐政、兵制皆有论说。工词曲,诗文亦名盛于时,与同里李兆洛、陆继恪、张琦等同名于世。著述有《毛诗名物志》等数十种。丁嘉葆(1820—1848),道光进士,奉道光帝诏见,命在上书房授咸丰读书。后任日讲起居官、侍读学士。他好学,尤嗜金石文字,诗承家学,著有《澄园日记》等多种。丁甘仁(1865—1926),孟河人,为孟河医派代表人物之一。孟河丁氏世代业医,初从胞兄松溪习医,后与兄并投名家马文植为师,擅长内、外、喉三科。在上海行医,时值喉痧流行,他日夜诊治,先者治愈喉痧一症者达一万余人。医名大振。他热心中医事业,民国初年与友人创办中医专门学校、南北中医院等,桃李满天下,并捐资兴办义学、养老院等社会事业,孙中山赠其“博施众济”金字匾额。曾任江苏中医学会副会长,著有《丁甘仁医案》等数十种专著。
常州现代丁姓人士,多科技界、医药界、文史界英才:丁文进,城区人,国家档案局司长,研究员,曾长期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现任中国档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光迪,出生于武进中医世家,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丁皓江浙江大学固体力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长,已完成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5项,为著名固体力学家。
与丁姓有关的遗迹和地名有:双桂坊因宋代丁氏兄弟同登进士而名,至今已延用930年之久;卜弋桥,桥和镇名,原名千里墩,元代建卜弋望仙桥,简称卜弋桥,桥名相传因汉代高人丁会威在此驱赶异鸟,为民除害而名;城区有丁家园,南接局前街,原为丁姓花园,后为巷名。城郊有丁家桥、丁庄村丁堰镇,前黄有丁舍,西夏墅有丁村洛阳镇有丁巷,小新桥有丁墅,湟里有丁家,潘家有丁书桥,青龙有丁莫村,圩塘有丁陆村,小新桥有大、小丁家村,南、北丁家村,成章有前、后丁庄村,安家舍有丁家住基村。与丁姓有关的地名有73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网站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丁氏网 ( 沪ICP备11015294号 )

GMT+8, 2024-12-22 00: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